(借一幅旧图)
11月是閱讀月,有空就去書城看看,看了一個月,從國學,到哲學,到神學,心理學,管理學,金融,旅遊,烹飪,插花,兒童教育,中醫,養生……看了一圈,卻一本書都沒買到。
統計了一下,
在網絡文學和青春文學書櫃前站的人是最多的,
在金融和股市操作指南裏拿書的人是最快的,
在旅遊和烹飪裏流連時間最長,最後卻很少買,
在心理學和管理學書櫃前,地上坐著的人時間是最長的,身邊放著充電寶,放著水壺,还有干粮,
在国学前经过的都是35岁以上的人,拿起又放下的时间是最短的,小孩子几乎都是绕道而行,
在哲学和神学,星云大师和南怀瑾各开了一个专柜,翻了几本,发现千篇一律,而且都是网上流传的,
在儿童教育的書架在正中央显眼的位置,但停留的人很少,拿書的更少,
在烹飪和插花前停留的多是25歲以下的女性,這個結果有些意外,不是應該是30歲以上的女人才關注的嗎。
書城,现在成了一個商業味道很濃的地方,賣書的利潤率幾乎接近開餐館的,不能说好事,也不是坏事。但書的品質卻令人堪憂,濫竽充數的書太多,可能在幾十萬冊裏會藏著一些好書,但我沒辦法找到。以前,想看的書通常按書名找,只有幾本,現在熱門的可以找出幾十本,冷門的卻發現沒現貨。知識,成了一種導購經濟,想學的不一定能懂,懂了的卻又不一定有用,在知道主義盛行的時代裏,不知道反而是件好事。
PS:如果在圖書館看幾本神學的書就能領悟人生,老和尚就不用帶著小和尚去遊歷,年輕人也不用上山找大師了,書,只是一塊敲門的磚頭,注意,是敲門,不是開門,不是鑰匙,為什麼要用磚頭敲門呢?
因為,門太厚,敲輕了,聽不見……
评论